20.7.09

做人的基本修养 - 以德为本


前幾天到消費人仲裁庭採訪時,發生了一段令筆者頗感憤怒的小插曲。話說,庭主在審判時,如同往常般建議一名索償人與被要求索償的商家,考慮先到庭外私下談判。

在庭外,該名索償人并沒有立即跟該商家代表進行談判,反之聯同其家屬向現場的記者苦訴,直斥該商家售賣的現代玻璃電子煤氣爐,價格高品質卻低劣,使用不到一年便自行爆裂,相當危險。

該名索償人說,雖然該商家已以一個全新的電子煤氣爐做為賠償,不過卻認為該產品有欠安全性,不與對方妥協,希望通過記者的報導,警惕消費人勿購買有關品牌,聽起來確實令人感動三分。

然而,該索償人與商家代表私下談判后,立即轉態,之前為消費者伸張正義的態度突然來個360度轉變,露出一張市儈的嘴臉,告訴記者剛才只是誤會一場,並且阻止記者報導其在之前「滔滔不絕」的訴訟,令現場記者深感被對方利用,做為與商家談判的籌碼。

一般人都不敢小覷媒體的影響力,有心人就抓住這點,利用記者的報導,向不願賠償的商家施壓,以達至其最終的目的。正如同,「你不負我,我也不負你」的道理一樣,若無法妥協,就跟記者唱衰你。這種心態,實在令人反感!

有關商家代表以重新賠償索償人一個新的電子煤氣爐為由,做為雙方庭外和解的核心,惟最令筆者感到納悶的是,之前不是已賠了一個新爐嗎?索償人何謂入稟仲裁庭?難道現在換過另一個新的來賠就了事了嗎?一些商家爲了保住公司的聲譽,不惜掏金堵住有關人士的嘴巴,想必,當事人應該獲得一筆可觀的賠償額。

索償人待達至目的后,在拍屁股走人的當兒,不忘再三提醒記者已收回之前的言論,不可讓有關事件見報,讓筆者感到憤慨無比。

同行的兩名經驗豐富的記者,告訴鮮少跑這類新聞的筆者,這種現象是司空見慣,許多索償人都把記者視為與商家談判的籌碼,以達至最終目的。這跟政治人物利用媒體的炒作達至其政治宣傳或背後的議程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有時會為站在新聞前線的記者感到不忿,尤其是夾在報導事實及涉及廣告商的矛盾,報館往往得顧及廣告客戶的利益,放棄記者報導有關新聞的真相。在這事件中,有關商家代表恭請記者,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放棄這則不利于對方的新聞,同時也不忘明示或暗示記者,本身是有關報館的廣告商,希望可高抬貴手,放其一馬。

筆者明白,報關不是善堂,除了報導新聞外,也得顧及商業資訊,賺取盈利。不過,掙扎于利益及真相之間,被取捨的往往都是後者嗎?打個比方說,涉及罪案的某某,給了執法單位一筆錢或跟有關單位有利益來往,難道就可把某某的罪行埋沒?待人處事不是都應該以德為本嗎?

在我國,每名非回教徒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,必修道德教育這科目,然而大馬公民視乎還是忽視了道德的重要性,導致很多人缺乏基本的道德修養。

最近,一名友人的父親不幸意外身亡,遺體留在醫院內,友人的家屬要求負責驗屍的一名年輕醫生不要動刀,免得死者死無完膚,雖然在規則上是不合情理,但
該名醫生卻聲稱本身很忙,直斥除了這個死人還得救其他的活人,讓傷心欲絕的家屬無法負荷。

這名年輕人雖然擁有令人羡慕的高等醫學歷,但其口出狂言實在讓人不敢恭維,
筆者覺得他不但沒有醫德,而且還缺口德。

不管你學歷多高,家庭背景多好,如果缺乏基本的道德修養,就算可以飛黃騰達,內心也是空洞的。同樣的,再好的新聞撰寫,如果失去了報導事實的公信力,最終也會無人問津。